7月3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《新闻周刊》杂志报道,一个名为“第二生活”(Second Life)的3D网络虚拟世界正悄悄流行起来。去年一年,注册人数达到800万人。
“第二生活”的有趣之处在于:身在其中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人类行为。在里面,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社交,可以说话,体验不同身份,发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情感,寻找第二个自我。与其类似的网站诸如MySpace、Facebook等,虽已开始建构网络社区,但缺乏转向3D的可能性,也少了“第二生活”中特有的相互交流的感觉。
40多家跨国公司,包括IBM、GM和Dell都开始用这个媒介提供客户服务,拓展销售渠道,进行市场宣传。很多人还把“第二生活”跟Skype这个目前网络上正流行的语音交流软件结合起来,这样,他们可以一边在虚拟世界里互动,一边用语言交流。
研究表明:57%以上的“第二生活”用户每周在线18小时以上,33%的用户每周在线30小时以上。几乎每一天,人们都要花100万美元在“第二生活”购买虚拟的衣服、车子、房子,还有其他道具。而且在“第二生活”里挣到的钱,还可以自由兑换为美元——-直接存到储蓄帐户里(目前兑换率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270 Linden Dollar)。用户还把里面的虚拟物品拿到类似ebay的网站上出售,比方说,现在一个私人岛屿要价1395美元。
可以说,一种新型的全球经济正在“第二生活”网站上形成,关注其运作的经济学家预测说,到今年年底,用户会花费超过1250亿Linden dollars(合4.6亿美元)。2006年已有50亿Linden dollars被换成了1900万美元(通过官方的外汇兑换渠道,LindeX)。今年迄前为止,已兑换了3700万美元,这些钱的大部分都是在虚拟世界的交易中赚来的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